共同課題(二)

──行業的轉變

台灣早期是個製造經濟的時代,當嬰兒潮出生的嬰潮兒要上學時,增加了多少學校,他們要成家時,蓋了多少房子,我永遠不會忘記,我坐在中國旅行社的小巴士,下班時,加工出口區的道路上擁擠的車潮。

產業結構改變後,美學經濟、創意經濟及親密經濟的時代來臨,網路的熱門也代表平面媒體的沒落,離開報社我沒有遺憾。

在M型社會受惠的產業,例如:藝術鑑賞顧問、名牌造型師、豪宅管家、豪宅保全人員等。創業休閒服務業、高齡化及少子化的新興行業,例如作月子居家護理、銀髮族安養及醫療規劃,殯葬禮儀師、寵物美容、托養或訓練師、健身教練等。

有些工作我們也沒本事做,幸好一個孤獨化的社會,還有一些不會被電腦取代的親密服務業,親密經濟需要專業及感性能力,提供撫慰人心的服務,例如芳療師或鐘點陪伴行業。其中心靈需求產業是我所喜歡,也有能力去做的。

一九七八年我第一次接觸命理,在那之前,我認為這些都是迷信,但是後來踼到鐵板,開始學八字,當時只是好奇好玩,沒想到三十年後居然以此為業。

一個迅速老化的、產業外移的社會,失去動力及消費力,期望下一代養我們會比較困難,他們自顧不暇,若不是退休金豐厚,我們這一代很可能成為終身工作者,即使有退休金,也不能為了節省開支封閉生活成為一座孤島,還是要保持人際互動及思維活絡。我的工作不論是在上課或諮商,都與人有深度交流,這是我最滿足的地方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雨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