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向各中心老師洽詢或報名:

朱槿(三)  

雨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境預言書(六)

   ──欲愛與法愛

  

偶而會聽到在道途上走了很久的朋友,陷入不倫戀,讓我隱約感覺在自性圓滿之前,宿世的情緣必須了結。

 

    榮格也指出:趨向個體化的動力,常常以假托的形式,出現在另一個人的身上,而隱身在我們對這個人無法抗拒、激情迷戀的感情之中。

 

    所以我常跟學生開玩笑說:「一見鍾情是業力現前。」聖境預言書提到未圓滿之前,我們就像有個大缺口的C,透過激情墜入情網,與他人合一,來達到圓滿的渴望。但是真正的完整感,只有跟宇宙合一時才會產生。

 

    韓劇「來自星星的你」,張律師曾經問都敏俊:「那漫長的歲月,是怎麼獨自走過來的,不會覺得孤獨嗎?」

 

    都敏俊說:「我獨自生活的時候,一點都不會感到孤獨,但是,第一次有了心愛的人之後,一想到我得離開她身旁,真的感到非常孤獨,整個宇宙好像只剩下我一個。」

 

    所有的外緣都具有相對性意義,但是絕對的真理,那不死的愛,只存在於我們與上主的關係中,這就是法愛與欲愛的區別,上主的愛,讓我們感到圓滿,但是欲愛的佔有與嫉妒,讓我們患得患失,如飲海水,愈飲愈渴。

 

    與自性合一的絕對世界,是清涼自在的,就像都敏俊獨自走過漫長歲月也不覺得孤獨。但是如果因緣來了,逃也逃不掉,那就去愛個你死我活,雖然,緣起就註定要緣滅。

 

    成為靈性的存在,並不是要我們不去愛,也不是要我們從物質世界抽離,反而更要釋出那些渴望,更要帶著覺知去經歷那個過程。有時候,我們所愛的並非對方的實相,而是自己內在欠缺的投射,每一段感情都是一種修煉,也都帶來禮物,在相處中學會建立內在陰影的能量,使我們趨向圓滿俱足。

 

    偶開天眼覷紅塵,可憐身是眼中人,寫這系列文章的過程,我覺得自己也是筆下的芸芸眾生。

 

附註:因為最近比較忙,部落格的文章要暫停一段日子,等到忙完了,再繼續寫作。

文章標籤

雨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境預言書(五)

──審問者與脅迫者

 

    審問者在發問中,挑對方的毛病來掠奪能量,高高在上令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,通常這樣的父母重視現實成就更甚於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持,他們對於犯錯非常敏感,在意世人的評斷。

 

    沒有人支持的童年,戰戰兢兢過日子,審問者的孩子是無助而無價值感的,有什麼好事,也覺得自己不配得到。我有一個學生在家教極嚴的環境成長,上禪心畫時,她一直看別人怎麼畫,害怕自己畫錯,禪是沒有對與錯的,可是她心中的教官很嚴格,他們在假日放逸也會有罪惡感,成為一個不能遊戲的人。

 

    罪人也有靈魂,我們不單為了「對」而活,面對審問者時,保護自己的界限是很重要的,不必有問必答。

 

    脅迫者利用強權及高壓來迫使別人屈服,讓對方在恐懼中放棄自由意志。通常這類父母會說:「因為我愛你,所以才打你!」把猶太人送進瓦斯房的納粹將領,大部分是在「致死教育」下成長,他們無法質疑權威,不敢說「不」!

 

    「善德女王」劇中的美室有些名言,例如:愛就是毫無保留的奪取一切、殺人滅口是沒有利用價值才做的……等,我認為她就是審問者加掠奪者。

 

    表面上看,美室為了君王的霸業捨棄自己的骨肉,真正的原因是毗曇對她的地位沒有利用價值,所以遺棄了襁褓中的他。毗曇長大後,為了死守愛慕德曼的心而背叛所有的人,他恐懼不安,因為「害怕成為公主不需要的人」,害怕再度被愛遺棄。

 

    毗曇這個冷漠的殺手,外表像強勢的脅迫者,內在卻是個乞憐的孤兒,不管他已經站到權位的高峰,他可從未忘記自己是個棄嬰。

 

    我們也是一樣,像在噩夢中,聖子夢見自己遭到永恆聖愛的遺棄,內心哭喊:「主啊!你為什麼遺棄我?」殊不知是自己同意落入黑暗中來證明自己是光。

 

    迫害者、被害者與拯救者,其實是一種共生關係,彼此成全合演一齣戲,沒有誰比較高貴,也沒有誰比較低賤。可喜的是,如果超越,最後我們終將成為魔法師,雖然生命會經歷痛苦和災難,甚至面臨死亡,但我們會重生,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強壯,哈哈!

文章標籤

雨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境預言書(五)

──冷漠者

 

    沒有人天生是冷漠的,冷漠者的形成一部分來自母親。母親比較自主,不喜歡束縛;生活不穩定,不耐煩孩子黏膩,或是經常與丈夫冷戰,自顧不暇。好處是這樣的母親給予很大的自由,也培養出獨立的個性。

 

    冷漠者有一部分來自天份,因為他們比別人聰明,他們獨特的精神感知能力,提出的論點早這個世界十年,當群眾尚未準備好時,他們的真知灼見往往不被接納,等到金字塔底層的普羅大眾流行時,他們已經厭倦這個主題。

 

    他們就像流浪的獨行俠,一腳踏進團體,另一隻腳已準備抽離,他們無法忍受別人的遲鈍,往往變成局外人冷眼旁觀。

 

    在生命的轉折中,洞悉世事無常,像周夢蝶的詩──是我畏懼著歡樂,瞬間凍結的情感冰山,不是忽冷忽熱,快速的行動抉擇更不是一時衝動。

 

    藝術家更不能攀緣,我所知道的貝多芬是一位最熱情的冷漠者,他對世俗成見及眾人的看法,一概不管。

 

    28歲時喪失聽覺,在他的行業,這真是可怕的遭遇,對音樂家而言,這是落入他生命的陰影中。為了掩飾耳聾,他不與人交談,完全孤獨地活著。又因為經濟困頓,在維也納35年間遷居30次。

 

    朋友對他說:「你近來的沉默,使一切關注你的人為之悽然!」大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,他愛花草、樹木更甚於愛人。在他生命的後期,他變得溫柔且包容,在塵世受苦的靈魂無時無刻不抱著熱情與澎湃的靈感持續創作。

 

    這點和梵谷一樣,梵谷知道在世俗的眼裡,自己是百無一用的人,他就要在畫裡表現出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人,心裡在想什麼?愈畫愈投入,就愈孤獨,甚至拋開一切外緣。藝術需要不斷地創作,在梵谷的畫裡有深厚的同情,他的愛超越社會階級與意識。

 

    我對冷漠者有較深的共鳴,面對冷漠者的底線就是不要愛上他,不要緊迫盯人,對冷漠者而言,這是負擔。

文章標籤

雨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境預言書(四)

         ──乞憐者與拯救者

 

    就像草木自己生長,我們本來可以藉著與宇宙連結來獲得充電,漠視神性的後果造成先天不良,家庭本來應該提供愛的滋養,但是父母若是在缺乏愛的環境長大,也無法扮演領航員的角色,甚至在糾正孩子時,奪取他們的能量,不少人一輩子被家人搞得精疲力盡。

 

   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愛的人,會重覆童年的戲碼來爭奪能量,本書列出脅迫者、乞憐者、審問者、冷漠者等,但其實不只是這些類型。

 

    乞憐者長大可能會變成拯救者,因為當父母是乞憐者時,他們會用嘮叨來行情感勒索,孩子童年得不到保護,反而要學會保護母親,覺得母親很可憐,長大以後常因同情別人而被剝削,會想要拯救別人,對於施與受的界限不清楚,溫柔被辜負,還一再對人溫柔。

 

    當我們面對乞憐者時,看清楚是他的需要或是你的需要,如果自己有「被需要」的需要,那是你的問題,如果此時沒幫助對方,終生都會難過,顯然就是你的業,那就去幫助對方找到內在的神性。

 

    拯救者必須明白三輪體空,施者、受者及所施之物皆不存在,TONI曾說愛是一種存在的狀態,不要付出超過你能給的,也不要帶任何期待的給出,否則,曾經幫助過的人得意後,忘了你的付出,自己會難過;拯救者必須尊重每一個人的速度,達不到預期的結果,會變成自己的壓力。其實一個人重新振奮,靠的是自助、人助、天助,如果某人以為自己拯救了別人,那是看弱對方的靈魂。

 

    由於靈魂的鄉愁,拯救者真正的空虛是一種「神聖的不滿足感」,其實他們要的凡人給不出與宇宙連結才能滿足神性滋養,倘若無法與大我連結,他們在世間其實像無根的浮萍。倘若他們能與大我連結,就能以超然的眼光和寧靜的心態,用慈悲奉獻的精神在世間找到心靈寄託。

文章標籤

雨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聖境預言書(三)

             ─打人的是誰?

 

    當我們覺察到人生的機緣時,第一個覺悟就出現了。我把這個特殊的人生機緣,定位在明白自己不單是肉體和角色的存在。

     以下這一段我曾寫過,但我喜歡再寫一遍。大約在1989年,慧心齋主帶我去普泉精舍請法,當時有位主編也在場,她說:「師父,有些時候,我覺得自己心裡有兩個聲音,一個像法官,一個像小偷,這兩個聲音對抗不休……」。

     我在一旁插嘴:「遇到這種情況,我就一棒打死兩個!」師父問我:「打人的是誰?」我回答不出來,在回家的路上,慧心齋主鍥而不捨地引領我,讓我知道那是我內心的覺性。

     真心有許多名相,佛性、菩提、如來藏、主人翁、真如、基督教稱為聖靈。那是一個恍然大悟的下午,在那之前,雖然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家珍寶,但我以為要打很多禪七才能開悟,我並不知道,那個能見聞覺知者,就是我的佛性,夜深人靜,伴著我的空寂覺知之心,便是我的佛性,婚變時,情緒陷到谷底,這內在的聲音告訴我夠了,危險時的警醒者、百思不解,靈光一現的創意,也是覺性。

     受妄念的纏縛,就不能保持這清明覺知之心,我曾因傷心而聞不到花香,現在,我知道哪裡有桂花,哪裡有玉蘭花。倘若我們一直在人人盡懷刀斧意的左腦算計,就無法以右腦的覺察與宇宙連結,生命的乾竭,能量短缺,就是因為與大我失去連結,導致我們要花更多時間去追求生活保障,卻依然感到空虛茫然。

     當我們能以垂直的角度,超越社會意識及二元化的觀點來看待歷史的演變,就能從偏執的追求中醒覺,明白功利主義、盲目的都市鼠竄、工作過勞,其實不是唯一或必要的生存方式。

    人生是由許多小悟,長養這份安祥定慧,才有後面的頓悟,覺性在我之內,在那個恍然大悟的下午,我振奮得要跳起來,但是,要經常保持這份清明之心就要靠覺察,才能在妄念升起時抽離,所以書中一再強調覺察,守住內心之家,是很重要的。

 

文章標籤

雨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