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親家庭應善用社會資源

雖然一般人認為問題子女出自問題家庭,但是問題家庭卻未必一定會造成問題子女。

歷史上的許多偉人都出自單親家庭,孔子三歲喪父,由母親養大,自幼事母至孝。孟子也是三歲喪父,全靠母親織布維生,「昔孟母,擇鄰處,子不學,斷機杼。」孟子的成就全來自母親的教誨,孟母育兒之心血可算是中國母親的典範。二十四孝中,拾葚供親的蔡順,早年喪父,扇蓆溫被的黃香,九歲喪母,都是出自單親家庭。

單親媽媽和假日爸爸似乎是目前這個社會型態下的新名詞,根據統計數字,單親媽媽和單親爸爸的比例是六比四。為甚麼在女人仍是經濟弱者的社會,法律上仍是男方享有優先監護權的情況之下,單親媽媽依然比單親爸爸多呢?

一方面可能由於「非選擇性」的意外事故,使女性喪偶的情況偏高;另一方面,男性在離婚或喪偶之後,再婚的時間會比女性快。一般人都能體諒父兼母職的辛苦,而樂意提供較多的選擇機會。另外,男性的情緒恢復也比女性快。

女性再婚比較不容易。不論是喪偶者對亡夫的懷念或離婚者對前夫的怨恨,女性大都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纔能恢復穩定的情緒。

單親家庭一開始所要面臨的問題,是經濟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。因為配偶的死亡而造成的單親家庭,在極度傷慟之餘,中斷經濟來源的重擔,懷念配偶而產生的孤單感,悲傷的情緒縈繞較久。

而離婚者在相同的惡劣環境之下,卻有一個特點:「鬥志高昂」。離婚的人可能因為婚姻不美滿,長期抑鬱,或是因第三者介入而有挫敗感,離婚後,進入「置諸死地而後生」的局面,在逆境中反而發揮了生命潛力,比其他型態的單親更加堅強。

我們從心理學家的調查資料中可以發現,孩子處於爭吵不安的家庭中,易造成他們的攻擊性,單親的孩子雖然比不上雙親家庭所能得到的照顧,但親情的品質絕不在於徒具「家庭」的外貌,而在於單親面臨困境,是否能夠運用自己有限的條件去開創新局面。

就好比一個人因病忍痛開刀切除一條腿,只要有正確的理念和堅強的鬥志,他絕不會比一個常受病痛折磨而喪失生機的人更不健康。他可能行動不便,但是藉助枴杖或輪椅,他一樣可以走:枴杖或輪椅就好比是人際資源的助力。

單親可以善加利用社會資源,像圖書館、青少年活動中心,讓孩子們養成看書的習慣。精神生活往上看,物質生活往下看,多親近大自然,只要開放心靈之眼,四季之美是不必花錢就可以享受到的。

單親家庭健全與否,最主要的還是家長的態度和信念,如果單親媽媽一直處在自憐的情緒中,孩子多少也會感染這種情緒。有些單親受制於情勢,一輩子在生存邊緣掙扎,從事勞役工作,待遇微薄,家庭生活能改善的部份也有限。但是寒門出孝子,在困境中長大的孩子比較堅強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雨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